查看原文
其他

余秋雨、六小龄童、周秉德……在包头!就在包头!

2016-07-29 包头日报 包头日报




刷屏了!刷屏了!

最近几天,包头人朋友圈被书博会刷爆了!


名家访谈、读者见面会、“红沙发”系列访谈……

这么多名人近距离接触!!!


跟随小编看看哪些大咖来包头了!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做客“鹿城讲坛”畅谈中华文化



7月29日上午,包头大剧院座无虚席。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做客鹿城讲坛,与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

余秋雨先生首先解释了文化的定义。他说,“文化就是一种养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在余秋雨先生看来,早在42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跨入成熟文明之列,虽然位于伊拉克、埃及、印度之后,但是在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却是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发展至今依然存在的。”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延续那么久,而且一直不灭?余秋雨先生认为其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异于其他文化的优点,他把这种优点归纳为“三个道”,在人格理想上要坚持君子之道; 在行为模式上,要实行礼仪之道;在思维模式上要普及中庸之道。  

演讲最后,已经第二次来包头的余秋雨先生动情地谈了他对包头的感受,“这座城市整洁美丽,不仅是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大工业文化的结合地,也是主要历史研究线索长城和黄河的交汇地。希望下一次来的时候,包头能够再一次展现出更好的面貌。”


文图 | 包头日报记者 赵遐 宫伟恩


“猴哥”六小龄童助阵书博会



7月29日,86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带着自己的首部传记《行者》,与广大读者见面,为第二十六届书博会助阵。

《行者》为大家呈现了一部完成的“猴王”家族传奇,并与广大读者分享了在生命低谷时真实感人的心路历程,讲述了兄弟间的动人情意。活动主办方也希望借六小龄童“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探寻人生和艺术真经”的真实故事来激励所有正在接受生活煎熬的人们,能以更加积极勇敢的态度做世间“行者”,在人生道路上永不止步。


文图 | 包头日报记者  张群群 吴杰




包头作家做客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



7月29日,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挺,包头师范学院教授、《阴山学刊》主编张伟做客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第五场,探讨“包头的文化与传承”。              

杨挺认为,文化其实就是生存环境造就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标准,包头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她的文化是包容的、多元的。“这次书博会迎来各方宾客,必会产生文化碰撞。可以说,包头的文化激情被这次书博会再次点燃。”    杨挺说。

张伟则介绍了包头发展的历史沿革,从古战场到皮毛集散地,从红色文化到工业文化、移民文化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移民文化不是混沌一团而是各自成单元,从而形成了包头文化的复调构成,这也是难以明确圈定其属性的原因。 

包头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张伟与杨挺均表示,包头文化包容大气,不一定要下具体定义。“包头的多元文化和谐相融、美美与共,只要其蓬勃发展,不断传承、创新,我们都为之高兴,为之感动。”他们说。


文图 | 包头日报记者 余健


周秉德与包头读者见面

7月28日中午,《周恩来答问录》、《我的伯父周恩来》周秉德读者见面会在包头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作为第二十六届全国书博会的一场重要活动,此次读者见面会吸引了大批社会读者和图书业界人士参加,现场气氛热烈、互动热络。

周秉德12岁住进中南海,在伯父周恩来身边生活了15年。周恩来夫妇无嗣,周秉德因此成为与周恩来关系最密切的晚辈。基于这一特殊的人生经历,周秉德女士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写就了第一部亲人回忆总理的作品《我的伯父周恩来》。作者通过对自己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周恩来往事的回忆,生动讲述了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生之路。

除了自己亲撰的《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周秉德女士在此次书博会现场,还重点与读者一起分享并签售了《周恩来答问录》一书。据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介绍,该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在今年1月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恰逢周恩来同志逝世40周年,是对周恩来总理的一种特殊纪念和特别致敬。这部答问录,收入了周恩来同志接受中外记者采访以及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和答问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恩来同志为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反映了他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和睿智豁达、灵活高超的交往艺术,为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习周恩来同志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德,提供了一个生动文本。

今年近80高龄的周秉德女士,看起来精神矍铄。在活动现场她谈到,周恩来总理与包头有着不少故事,包钢第一个高炉出钢就是周恩来总理剪的彩,二里半机场的建设也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所以对包头感觉很亲切。“希望通过作品,把我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感受老一代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与红色精神。尤其是年轻人,更应该多看看。”周秉德说。


文 | 包头日报记者 余健



百家讲坛讲师王立群做客书博会“红沙发”讲堂


7月29日,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出席了第26届图书交易博览会•红沙发讲堂。通过《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一书,深度剖析了文景之治的历史作用,同时也纠正了一些人们脑海中对历史的错误理解。从辩证法的角度,为大家详尽解读历史。

“过去讲文景之治人都忽略了最高统治者处事做派是盛世或者是衰世的重要形成因素,我这个书从这方面解剖了两个皇帝,补充了过去研究的不足”王立群说。王立群教授告诉大家:“秦始皇建国15年,当皇帝15年。但是从刘邦建汉以后,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沿用的都是秦朝的制度,都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中央集权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谈到秦始皇的贡献时,王教授说:“秦始皇为人类社会创建了一种制度,而且被延续了2000多年。这个贡献比任何贡献都大。”

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听了王教授的讲座,改变了以前对历史肤浅的理解。“历史中每一个统治者都有好坏两个方面。通过今天王教授的讲座,我学会了如何辩证的看历史。”

据悉,最近王立群的两本新书《为官之道:王立群智解成语5》、《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相继面世后,受到广大读者的不断好评。其中,《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被称作王立群教授《百家讲坛》十年纪念之作。书中详尽展现了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两代明君在大汉从衰弱向兴盛的过渡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卓越作为,描绘了文景之治下的国家繁荣、人民和乐的景象。同时,本书也是王立群在央视《百家讲坛•文景之治》栏目相配套的图书作品,但比讲座更深刻、更翔实,是王立群在对《史记》《汉书》等经典史料精心研读基础上的最新力作。


来源 | 包头新闻网



冯传友 赵法生: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7月28日下午,刚刚获得“十大读书人物”的内蒙古藏书家协会常务理事、包头市图书馆理事会副理事长冯传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法生做客第二十六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活动第四场访谈活动。他们就传播儒家文化、读书改变命运、碎片化阅读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鼓励广大读者要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最看重“十大读书人物”奖

对于能够获得“十大读书人物”,赵法生特别感慨,他说,“我获得过很多的奖,但是作为一个读书人来讲,今天获得的这个奖是我最看重的,它对我读书是一种鼓励和激发。”

能够在包头举办的书博会获得这个殊荣,冯传友表示既意外也激动,“以前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个人的事,没想到读书还能获奖,我真的很感动。”

传播儒家文化是当务之急

2012年年底,专注于儒学文化研究的赵法生自发走出书斋,自费走进孔子出生地尼山脚下的农村,开始了一场乡村儒学建设实验,尝试着通过传播传统儒家文化,重建乡村文明生态。

在赵法生看来,中国的乡村文化传统上是一个文化蓄水池,但是现在却被沦为文化沙漠。要先从提倡孝道开始“破题”,为这片“荒漠”缓缓注入清流,从而重树儒家的美好道德秩序。

冯传友也是在山东农村长大,从小就受孔孟之道教育。他说,“现在很多人不孝顺、不讲礼仪了,所以普及儒家文化中的优良成分是当务之急。”

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早已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在爱书人冯传友的心里,读书促进了他的工作和事业。

在访谈中,冯传友给观众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个卖臭豆腐的售货员,在一次演讲比赛中,他因为读书多,背诵了毛泽东的两首诗词,并详细讲解了其中的典故和意思,而赢得了同事的一片掌声。他也因此换到了一个新的岗位,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而对于赵法生而言,多读书更是让他考入了山东大学,从此脱离了农村,过上了吃馒头的日子。赵法生认为,正是上大学时广泛的阅读,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的人生又多了一次选择。

把时光用在读书上而不是读屏上

冯传友说他更喜欢读纸质图书,因为他可以在纸质书上作批注,能更有助于他理解书中的含义。

赵法生也表示,要把人生中最佳的时间用在读书上而不是读屏上。在他看来,书籍知识是系统,写读笔记也是一个积累知识财富的过程,而通过微信阅读,是即时性和碎片化的,通过微信阅读容易失去自我和创造性。


文图 | 包头日报记者 赵遐 宫伟恩



宋明昌:数字化助力中国出版业发展


7月28日,在书博会上,作为首场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的首位嘉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党组成员宋明昌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围绕《中国出版传承弘扬中华文明》为主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宋明昌回顾了中国汉字、纸张和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并结合具体实例,阐释了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等重大技术创造,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对世界历史演进的深远意义。

宋明昌认为,出版依赖于三大发明,即文字、纸张和印刷术。通过中华文明史来看,中国出版起到了记录中华历史文明和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双重作用。文字的产生和稳定使得出版的文化保存与传播功能得以实现;纸张的出现则给出版提供了得以保存文化的物质载体;印刷术的发明则推动了文化的快速传播和快速发展。宋明昌说:“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发展技术,面对数字化的浪潮,数字化是中国出版业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加速度发展过程中乘风破浪的最佳助力,我们只有抓住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出版数字化的机遇,才能让‘造字’‘造纸’‘印刷’叙述中华文明灿烂的过去,让‘数字出版’展望中华文明新的辉煌。”

现场聆听了宋明昌的讲述,从事出版发行行业的张先生告诉记者,通过讲座加深了自己对中国出版历史的认识,更深层次的了解出版业变革,对下一步的出版业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让自己受益匪浅。


文 | 包头日报记者 孙磊



曹文轩:读什么书是个重要问题


7月28日,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奖者曹文轩做客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第二场。

曹文轩认为,现在儿童阅读生态不太理想,有不少孩子看的书很多,但太浅薄,没有文脉,对成长和写作没有用处。“读书固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读什么书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他说,儿童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有限,图书选择权不应该完全下放给孩子,建议儿童在家长的引导下读有文脉、有高贵血统、打精神底子的书。那么,究竟该给孩子们看什么书?曹文轩现场向家长们推荐了一份书单,是由原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先生和他的团队编纂,可供家长选择让孩子阅读。

对于想要进入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作家,曹文轩也给出自己的建议,要从写实题材开始练笔,不要一开始写,就写得装神弄鬼、上天入地。他认为,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对历史、现实和当下的记忆力,对历史和现实把握和感应能力,是远远高于想象力的写作品质。当下存在的世界,就是最大的想象力。同时也建议青少年不要只看幻想类的作品,写实类的文章也一定要看。


文 | 包头日报记者 李娜



张雅山 孙立:80年新华书店开启最美模式

7月28日下午,中国新华书店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张雅山,时代新媒体出版社副社长孙立做客“红沙发”系列访谈第三场,畅谈“80年新华书店开启最美模式”。

访谈现场,早早站满了前来逛书展的读者。张雅山和孙立就新华书店的发展及自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变化等情况给予了回应。张雅山说,1937年4月,新华书店成立于延安。成立至今,新华书店在推动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实现着自身的改革和进步。现在,新的技术和阅读模式的发展给新华书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满足社会各阶层读者的需要是新华书店的立店之本。近年来,新华书店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殿堂改造,已使黑龙江的果戈里书店、上海的静安书城、江苏的凤凰书城等成为各地的文化地标,最美书店已经成为集阅读体验、艺术需求、社会交流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交流场。如今电子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占据了国民阅读生活的大多数,新华书店根据阅读方式、习惯、工具的改变和发展,及时调整,通过壮大门户网站、经营电子阅读器、发展读者俱乐部等方式,为读者的现实需要提供服务。

孙立认为,碎片化阅读占据了大多数人的时间,导致国民阅读纸质读物的数量在数据上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国家倡导的“全民阅读”,随着新技术的变革,其概念和方式也在不断延伸。在自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提倡“按需阅读”,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经营多元阅读生活。

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活动创办于2012年6月,已举办过多期,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和读者的欢迎,成为一个全民阅读活动的国家级品牌。本届书博会“红沙发”系列访谈将突出内蒙古特色,关注社会、行业热点,探究行业问题,用书香点亮梦想等主题,邀请多名重量级嘉宾,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充分展现阅读的魅力。


文 | 包头日报记者 李楷谨


这么多文化大咖云集包头,让包头百姓乐享一场文化盛宴。活动还在进行,明天最后一天!最后一天!最后一天!还没有参加书博会的市民,快快行动啦!


猜你喜欢


『特刊』包头这些美食吃多少遍都不够!不是刷出来的好评哦


『特刊』包头旅游线路图大全!太详细了,出行就靠它,收藏!


『特刊』来包头住哪儿?一同寻找私人订制的雅舍高堂!

责任编辑 | 姜卉 贾星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